海派书画可谓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长久以来,大众对它缺乏系统性了解。
(资料图)
近日以常设展亮相上海海派艺术馆的“何止海派一一近现代海派书画发展史陈列展”,试图弥补这样的遗憾,第一次系统地对海派书画的崛起与发展、群体与成就作巡礼式展示,深入浅出地道出海派艺术的历史成因、发展脉络与艺术成就。
相比此前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推出的“何谓海派”系列展着重于海派书画艺术性、流派性、学术性介绍,这个展览更有亲和力,侧重于海派书画普及性、叙事性、综合性的呈现。
“历史地看,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,其主体属性体现了一种创作方式、笔墨形态、群体追求、审美精神与风格取向。因此,海派书画作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、书法史的‘核心现场’有着相当丰富的艺术内涵与创作资源。大师林立,名家荟萃,精英辈出,成为引领整个海派艺术的源头。从而凸显海派城市文化精神与海派艺术形态。”策展人王琪森告诉文汇记者。
展览开宗明义地点出,集社性的保障和市场化的运作,是海派书画地域性的重要因素表现。例如,成立于宣统二年(1909年)、由钱慧安担任会长的豫园书画善会,就对初来上海的画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及创作上的扶持,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均作推介销售,钱款一半归作者,一半归会中,用于慈善救助。由此可见,豫园书画善会已具备近代意义上的艺术协会及公益慈善机构职能,并在运作机制上实行了契约化和公开化。另外,海派书画家们与书画庄所建立的润笔“标签”,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与商品的营销关系,直接把书画家推向广阔市场,如签约书画家,从而培育了海派书画家们成熟的经济观念及营销意识。
进而在观众面前缓缓打开的,是海派书画的百年大师之门。从清末民初海派书画应运而生到其鼎盛时期、繁荣时期,展览次第开启海派三代“书画家”群体巡礼,赵之谦、任伯年、吴昌硕、张大千、刘海粟、沈尹默、吴湖帆、谢稚柳……为观众们细数各个时期代表性艺术家的经历、风格与成就。
例如,赵之谦、任伯年是第一代海派书画家的领军人物,其构建的阵容是清末中国画坛的一流画派。他们均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,独特的笔墨造诣,先进的创作理念,开放的艺术取向及鲜明的市民意识,从而使上海成为全国书画界的高地与重镇。吴昌硕则领衔第二代海派书画家。如果说第一代海派书画家群体主要还是属于民间草根性的,那么第二代海派书画家群体则是名流士大夫性的,使海派书画的创作水准、文化层次、艺术境界、笔墨风格、社会地位得到整体性提升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以吴湖帆、冯超然、黄宾虹、赵叔孺、刘海粟、张大千、徐悲鸿、沈尹默、林风眠、王蘧常、谢稚柳为代表的第三代海派书画家,以各自精湛的笔墨创作与群体的精英优势,将海派书画推向全盛辉煌状态。这是一个教授级的艺术群体,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的经历,学贯中西二教书育人。他们亦组建了带有西方沙龙性质的现代画会,如1919年由刘海粟、汪亚尘组成的天马会;1923年由陈秋草、方雪鸪组成的白鹅画会;1929年由贺天健、张善孖组成的蜜蜂画社;由张大千、钱瘦铁组成的中国画会等,体现了第三代海派书画家更开放、先进、全面的发展态势。
这样的梳理一目了然,让前来观展的观众对海派书画史有更加直观明晰的了解和感受,对海派名家作品有更深入透彻的认识和思考,对海派文化的精髓有更多丰富多元的领悟和见解。馆方希望以这样的常设展,让海派文化、海派精神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与广泛的人群中去创新和融合,从而谱写海派艺术、中国艺术的盛世新篇章。
作者:范昕
编辑:郭超豪
责任编辑:邢晓芳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