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国游客在尧治河文化城旅游节上品美食 尧治河矿洞食用菌 尧治河村村民参演的民俗文艺节目《尧治河的神话》,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、民俗风情以及村民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。 整治后的尧治河矿区 游客在保康县尧治河水库观光游览 尧治河民宿 新闻采风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3月27日至28日,全国城市党媒“‘两山’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”新闻采风活动在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举行。来自14个省(区、市)的100多名城市党媒记者深入村庄、矿洞,通过实地走访、听取介绍、与村民互动等形式,全方位了解尧治河村在生态保护、产业转型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。 “上面就是我家,村里帮我们盖的。” “孩子上学我们不用花一分钱,隔壁村的孩子来我们村上学也享受同等待遇。” “我一个月工资不少,村里的人几乎都在村里上班,我们很知足!” …… 尧治河村村民、尧治河集团员工、本次采风活动向导之一的王丽,与一行人边走边讲,不时分享自己和村里人的故事。透过一个个小家的故事,这个中国山区幸福村的幸福感愈发真切。 10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,连通着各处山峰与各个景区,创业园、尧帝沟、老龙洞、三界洞天等几十个景点均可顺畅抵达。山山岭岭之上,银练似的盘山路、彩虹路蜿蜒其间,路旁花木葱茏。在路边开阔平坦之处,建有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、休闲广场。 “我们这儿以前有很多顺口溜,像‘山大梁子多,出门就爬坡’‘四月雪、八月霜’,这些都是对我们这里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。到1988年,村里依然是‘吃的供应粮,穿的烂衣裳,点的煤油灯,住的破草房’,人均粮食不足300斤,人均收入不足300元,既不通路,也不通电。要改变命运,先要通路,关键还要有‘火车头’带动,我们的‘火车头’就是孙书记。” 王丽口中的“孙书记”,正是全国劳动模范、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。 王丽娓娓道来,讲述孙书记如何带领全村人,将这个高寒边远的小山村逆袭为幸福村。 尧治河村地处保康、神农架和房县三县(区)交界处,平均海拔1600多米,版图面积33.4平方公里。从1988年起,孙开林和村党委一班人,带领全村群众向恶劣的生存环境发起挑战。他们凭着愚公移山的毅力,劈山修路、炸石开矿、筑坝办电、改田建园、兴工办厂。 经过艰苦创业与快速发展,尧治河村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创造了贫困、边远、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。如今,这里已发展成为集磷矿开采、精细磷化工研发、水电、旅游、酒业、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集团,拥有村级企业24家。2024年,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,实现利税4.5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,集体纯收入2.8亿元,村级固定资产90亿元。 在发展过程中,尧治河村意识到,靠开矿、伐木、开荒等传统方式维持生计,虽短期内能获得一定收入,但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。于是,尧治河村开始转变发展思路,按照“矿区景区村民生活区融合发展,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统筹兼顾”的思路,加大环境保护和矿山恢复治理力度,植树造林,栽种花卉苗木和经济林木。自2006年起,用于绿色矿山建设的资金就达3亿多元。眼下,全村绿色覆盖率超过90%,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、10个文化博物馆、4大谷26峡等70多处景观。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%,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,实现了“矿区变景区、山区变景区、居民区变景区”的华丽蝶变。 尧治河村还创办了“三福公司”,专门照料那些身体欠佳、智力不全、无依无靠的村民,他们的所有开销均由村里承担。同时,村里还帮助周边村子修通连接尧治河的公路100多公里,将尧治河的旅游资源与他们共享,带动多个村子共同致富。 尧治河,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,发展成为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旅游名村”“中国山区幸福村”,这既是孙开林这样的带头人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、接续奋斗的成果,更是中国大地上脱贫致富、迈向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。